专访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推动香港与内地创新体系接轨 为新质生产力项目提供全链条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北京报道
3月28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祖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生产力促进局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香港与内地创新体系接轨,让香港成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和核心城市。
2025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签署框架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京港协同创新迈向更高台阶。北京云迹科技与香港诺达机器人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联合研发和市场开发开展全面合作。
陈祖恒在致辞中透露,今年4月中旬,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将联同中关村青创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香港成立“出海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持和认证服务,支持企业善用香港的国际化应用场景,加快产品、技术出海,迈向全球。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本届中关村论坛开幕式现场氛围热烈,各界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展现出高度期待。在科技成果展示环节,一批由中国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展示了我国在AI和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
针对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目标,陈祖恒表示,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将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应用方案,为新质生产力项目提供全链条支持,加速重点领域的产业化落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方面。
谈及香港的科创优势,陈祖恒指出,香港拥有五所位列全球百强的大学,科研基础实力雄厚。同时,国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已形成体系化研发能力,为内地与香港协同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未来,通过发挥香港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窗口作用,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将推动前沿科技的规模化应用,实现从本土创新到全球价值链延伸的跨越式发展。
谈及近期DeepSeek等大模型企业的快速崛起,陈祖恒认为,香港作为国际公认的贸易枢纽,在跨境贸易规则衔接、海关标准互认等方面具有制度性优势。通过引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香港的国际化资源配置能力与内地制造业的规模化优势,可构建高附加值的供应链体系,提升产品研发精度与市场推广效能,实现从生产端到国际市场的全链路竞争力提升。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是一家以市场为导向的领先科技与综合制造服务的国际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先进技术、人才培训和政府资助计划管理,助力香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去年,该机构服务了37,000多家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为业界及香港特区政府完成了超过1,000个科技研发项目,90%以上已经落地应用。
热点资讯
- 华西医院连续3年承办“一带一路”国家肝
- 从小众游戏到“精神桃源”,两周年的它
- 财经聚焦|三大指数继续上行 我国经济总
- 神工股份:3月27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汇添
- 宁夏中卫进京推介文旅资源 邀北京市民打
- 中国女留学生亲历曼谷地震:公寓墙面裂
- 黑色西装裤霸榜整个春天!简约飒爽时髦
- 12位学科带头人受聘 青岛市市立医院莱西
-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为何劝你尽量
- 中国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成功救出一名女